新平面设计浪潮登陆深圳
发布时间:2009/3/25
“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展(深圳站)两个星期之前在华·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到3月10日。乍一看,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设计展,但正如“社会能量”策展人之一的OMD当代设计中心蒋华所言,这个活动不仅仅是展示11位荷兰乃至世界交流设计各个领域奠基人或开拓者200多个设计项目的展览,更是一个融合文本、纪录片、草图、样稿、论坛等多种媒介进行公民设计教育和启蒙的“重要历史事件”。
展览本身和期间举行的“社会能量在深圳——第二次浪潮”当代交流设计国际论坛事实上促使本地设计师甚至包括公众、政府、社会以及企业(委托人)等参与到设计中的各个层面,突破“狭窄的美学视野”,把平面设计放在“交流设计”这样“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在汲取“专业营养”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工作”。深圳地区策展人黑一烊更是认为,“社会能量”展深圳站的成功亮相,正是本地平面设计师“自我觉醒、自我组织,延展自身队伍声音、力量的最好例证”。
就在“社会能量”展深圳站启动一个多月前,黑一烊代表深圳参加了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名古屋举办的“国际新锐设计师工作坊”,那是名古屋2008年10月16日晋身“设计之都”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国际设计推广活动。以记者所见所悟,“社会能量”展深圳站的活动“质量和能量”丝毫不在名古屋工作坊之下,当得起深圳成为新晋“设计之都”后开展的第一个大型国际性设计交流活动的说法。唯一的遗憾是,深圳还没有意识到可将此类活动纳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这个平台上去运作,一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围放大和输出深圳的“设计声音”,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与这一新的国际化平台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分享各自转型过程中的不同体验。
不仅是展览,更是一个事件
去年俨然是荷兰设计的“中国年”。荷兰是年底香港设计营商周的伙伴国,派出了近300名设计师的庞大代表团;作为香港的预展则在10月参加了上海的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此外就是巡回成都、北京、深圳和上海的“社会能量”展——这是内地迄今为止最完整、全景式的荷兰交流设计展示。
“9月在成都,同时还在重庆举办了工作营;11月在北京,1月在深圳,接下去是上海。”蒋华介绍说,“成都是最早的一站,以展览为主,当时只有两个荷兰设计师的讲座,没有论坛,但成都站奠定了整个巡回展的框架和基础。因为城市的特点和规模,成都站以专业讨论为主,反响限于当地院校,额外层面上的影响少,不像深圳这样能带动其他行业层面的反响。”
如果说成都站主要是聚焦设计师的商业身份,那么北京站关注的是设计师的文化身份。“整体而言,各站展览体系上差不多,但加进了不同领域的讨论。到了北京,《荷兰当代交流设计》的纪录片基本上完成,参与者的国别也不限于中荷两国,不同领域的学者、批评家和策展人也参与到讨论中来。而深圳站加入了更多内地的以及香港、台湾的设计师参与,论坛时间从一天延伸到两天。论坛主题围绕平面设计的第二次转型浪潮,进入了更广阔的领域。此外环节上增设了两个话题主持人,产生了更大意义上的文本积累和媒介传播效应,社会反响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滚雪球一样的项目,每一站都在积蓄能量,然后在下一站释放。”蒋华概括道。
“社会能量”展试图“鼓励和启发”中国平面设计师思考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展览把荷兰设计实践硬生生地摆在中国同行面前,我们更希望展览像一个中立者,让公众自己去发现,自己在那里成长、产生作用。这样的展览采用的是建基于web2.0时代社会网络节点之上的方式,更像是一个提问,能引起各种讨论的声音。”
渗透进社会生活的设计观
“社会能量”展源于另一个策展人李德庚三年前在德国结识并陆续与之生活工作的一帮设计师,一年多前李开始了对荷兰当代设计的研究,重点关注“从平面设计到交流设计这样一个范畴广泛的转型”。蒋华认为,“荷兰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实验室,我们拿它探讨设计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事实上,世界平面设计业在媒介和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已经与更多学科和思想给养产生跨界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从平面设计到交流设计的大转型,“交流设计”或者说“新平面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和新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能量”的概念正是让设计摆脱自说自话的尴尬,引起更深刻社会性思考的一剂良方。
“我们把设计更多地看成广义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并非简单的艺术创作。在设计最开始阶段,艺术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现在设计必须更多地介入社会生产,承担更多的责任,就是发出所谓‘文化声音’这样的一个概念”,“社会能量是考量一个设计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的非常重要的角度,以往的平面设计过分地围绕在美学领域的探讨。”蒋华解释说。
深圳站策展顾问王序表示,世界范围内的平面设计“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到了一个全新阶段。设计只有与社会、大众之间形成互动,才能真正体现社会能量”。这位与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关系密切的著名设计师透露,深圳目前正在酝酿一个全新概念的国际竞赛,希望“以新的方式、标准和规则去鼓励专业发展”。
设计对其他产业、社会带来的支撑和价值增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如何体现?传统的平面设计是否死亡?对“社会能量”的概念如何理解?种种新的可能性既在挑战设计师,也促使设计师不断地思考和产生新的能量。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记者择其印象深者梳理如下:
——设计师不可能走出社团和社会。一个设计师如果不能做出可读的、可交流的、社会能从中受益的有趣设计,不如去从政。
——平面设计的定义正在重组,内容变得更加混搭,更加复杂,我个人近两三年开始关注、思考和探索设计对人生和对生活的价值。
——好的设计师永远要为客户,为社会层面服务,但设计有其独立性和尊严,设计师应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忠实自己内心的声音。
——设计师要从社会中吸收能量,提醒人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方面,设计师要尊重自己的角色。
——设计师首先是公民,其次才是设计师。作为社会中人,设计师要减少社会负能量的提供,积极地提供正能量。
——设计师应借鉴国外的手法,首先解决好本土存在的问题。
——设计不是装饰,设计应点燃社会能量。
——在建立个人对设计的独特的认识即设计价值观的同时,将生存状况发展成生活状况。设计师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是可以产生作用的。
寻找新平面设计浪潮推动者
分子结构是这次深圳站形象设计山河水团队的主设计概念。它结合了美术馆六边形外墙的特点,将微小的单分子能量结构经过设计和整合,以体量巨大的红白蓝充分装置,生动诠释了能量聚集的过程。
“深圳站的策展概念就是想带些‘新平面’的东西出来。深圳本身既是港台和内地文化的交集点,又是南北文化、 新旧文化交替之地, 各种价值观在这里交流甚至冲突,给文化和设计带来无穷活力。”黑一烊介绍,作为新晋的“设计之都”,深圳庞大的服务能力,社会对设计的吸收能力使它可能成为一个理论策源地。事实上,“深圳站的这个多方位的设计交流论坛也是整个巡展过程中第一次对设计文化展开讨论”。
黑一烊提醒说,应该注意到“目前大的经济环境的背景”以及“深圳正处于自身产业格局变化的关键时刻”,“由此带来的巨大转型推动力,社会整体的危机意识促使设计师们开始自己的思考并引发激烈讨论,从而使得社会开始关注这些话题”,至于这次深圳站的形象设计,其实也蕴涵着“让各个不同身份、角色的人能参与进来,像分子一样影响周围的人”的含义。
“华·美术馆本身靠近深南大道,是最贴近大众、让人最可能两步就可跨入的场所,做深圳站形象设计时,我们考虑了如何凸显美术馆的地位,希望让人一眼就能记住,最后决定把‘六边形’取出来,通过魔数变化,形成分子图的概念。展场内部也是这种设计的延展。这样的设计赋予了建筑新的价值和面貌,并与建筑本身融合在一起,事实上这也是交流设计新的发展方向,就是用视觉语言尽可能感染其他人,把信息传达出去,没有平面与建筑之分。”
黑一烊认为,相比成都和北京站,“深圳站的讨论更具有现实意义,或者也可以看出深圳的设计更真实”,“展览本身,是深圳设计界真实地观察一个国家的设计行为,了解他们的设计师生存状况、发展过程和结果,作为自我纠正、成长、反省的参照物的绝好机会。”至于论坛,他认为,“不同地域、领域的人坐在一起,针对现实现象进行讨论,非常有价值,不但留下了宝贵文献,也为现在的深圳留下真实的写照和记录,反映了今天的深圳设计师对设计的思考、焦虑和疑惑,相信对他们能有新的刺激。”
“社会能量”展深圳站这次能够顺利开展,黑一烊表示,跟各方积极配合密不可分。“王序牵头。华·美术馆出场地出钱,是最大的贡献者。”深圳站的整个组织策划传播则由山河水承担。黑一烊解释说,“申办下‘设计之都’称号,政府已经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剩下的就是个体层面的设计师、消费者要思考怎么做了。”他认为,应该大力提倡不同层次的设计价值观,至于设计师本身则应重视自我体系的建立,在做好设计工作的基础上,还应进行自我梳理,甚至注重编辑、写作表达能力的养成。
换言之,这个城市亟待寻找素质全面的新平面设计浪潮的推动者或者说代言人。
谈及设计质量和能量的话题,黑一烊认为,首先还是要把质量做好。“如果我们的设计50%称职的话,整个力量就会非常强大;如果连一张名片都做不好,谈何设计?只有做好质量,才能转化成能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你非要我举一个例子的话,那么这次深圳站从平面空间设计到论坛策划到最后的传播,算得上是一件质/能量兼备的设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叫好叫座’。”
黑一烊并不认同平面设计已死或将死的看法,“中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活还来不及,谈何死亡?”他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关键是“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深圳站的盛况无疑让很多人看到希望。“踊跃的场面反映了深圳设计师非常关心自己的发展,很多人是带着问题来的,而且这些问题有深度有见解,很不简单。这中间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和思想深度,是深圳设计下一步更好发展的保证,希望能由此建立起政府、社会、设计师之间的联动关系和新的沟通模式。”黑一烊总结道。